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四川宜賓國家級非遺項目竹刻(江安竹簧)代表性傳承人何華一

以刀為筆 意趣盎然(工匠絕活)

本報記者 王永戰

2025年09月18日08:1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絕活看點

  何華一,國家級非遺項目竹刻(江安竹簧)代表性傳承人,自幼學習竹簧工藝,掌握印花筷模板雕刻、浮雕等多種雕刻技法,創作出《長江頌》等代表性作品。他還積極開展培訓,推動技藝傳承。

  

  眼盯竹筒,手持彎刀,何華一(見圖,本報記者王永戰攝)順著描畫好的紋路,寥寥幾刀,一幅蘭花雕刻便躍然呈現。

  與竹相伴,以竹為生。在四川省宜賓市江安縣,78歲的何華一學習了一輩子竹簧工藝,琢磨出了不少技法。

  江安竹簧,傳承近500年。其以楠竹內壁的竹簧為原料,以刀為筆,利用各類雕刻技法,刻出山水、人物、花鳥等紋飾,基於竹簧工藝制成的制品包括竹簧、竹雕刻、竹筷等多個品種。

  學習竹簧工藝,首先要注重刀外之功,積累文化和美術功底。幼時,何華一曾跟隨父親在劇團繪制海報。他喜歡畫畫,一有時間,就拿起畫筆臨摹創作。成年后,他又曾在竹篾社、竹椅社和江安竹筷工藝廠工作,專事火繪。“拿上烙鐵,在竹材表面燙烙作畫,便成火繪。”多年美術積累,何華一的雕刻功夫漸漸成熟。

  10多年前,在創作竹簧工藝品《長江頌》時,為了創作出好作品,何華一自宜賓至重慶、上海等地採風,腦海裡刻下一幅幅長江盛景,並將其濃縮呈現在竹筒上。“這看的就是創作者的刀外之功,要根據竹筒形態,巧妙地將心中的圖案繪制其上。”他說。

  既要刀外之功,也需刀內之力。一件竹簧工藝品,往往要經過選竹材、刀鋸、蒸煮、晾干、繪畫、雕刻、打磨、拋光、上漆等多道工序,方能制成。

  選用竹材,何華一頗有心得。寒冬臘月,竹子進入了休眠期。這時,他就帶上砍刀,來到山腰背陰處,選擇挺拔向上、生長在酸性土壤中的楠竹作為竹料,“這時的竹子更適宜雕刻”。

  選材之后,便要刀鋸。鋸時要快,趁竹子剛採回來就進行。當竹子被鋸為一個個竹筒后,隨之而來的就是蒸煮。加入石灰、花椒等材料蒸煮,可以使竹子更富韌性。隨后,竹子再經歷兩至三年的晾晒,才能防霉防虫。

  在竹子上繪畫,講究因材施藝。何華一說,繪畫要注重構圖,所用花鳥、山水等意象須有主有次,后續雕刻的作品才能有雄渾氣勢。

  雕刻技法,最見功底。苦練多年,他熟練掌握了煙熏皮雕、鏤空雕、陽雕、陰雕、堆雕等技法,並能綜合運用。“一件好的作品要利用各種技法,巧妙穿插。”每逢雕刻,他就屏氣凝神,不肯放過任何一處細節。竹簧雕刻,靠技法,也靠眼力。長期從事竹簧雕刻,何華一能在一根竹筷上雕出龍飛鳳舞。

  多年雕刻,何華一還練就了手工制作工具刀的本事。把汽車的零部件彈簧鋼反復打制,再鑲嵌在木棍上,一把彎刀就此成型。在他的工作室裡,上百個不同刀具堆放在一起,有的刀口僅有幾毫米,有的則寬達幾厘米,大小不一。“好的匠人,不僅要會雕刻,還得會‘制筆’。”他感慨,“刀筆”由匠人自己制作,雕刻時才能得心應手。

  雕刻后,再經打磨等工序,一件竹簧工藝品才算完成。“制作一件工藝品,從繪畫開始,短的需兩三個月,長則需要一年多。”何華一說,匠人將自己的時間傾注在作品上,工藝品才更顯珍貴。

  年近八十,依然執刀不輟,何華一樂此不疲。令他欣喜的是,女兒們也傳承了竹簧工藝。每有空閑,他就帶著女兒何素梅、何玉蘭一起,來到鄉村、學校,為當地人講授這項傳統技藝。

  《 人民日報 》( 2025年09月18日 06 版)

(責編:彭靜、任一林)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