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人士從五年規劃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
本報記者
2025年10月24日08:4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10月20日至23日,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在北京舉行。會議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為未來5年中國發展擘畫藍圖。科學制定和接續實施五年規劃,是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一條重要經驗,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個重要政治優勢。接受本報記者採訪的國際人士認為,中國五年規劃兼具延續性與調適性,將頂層設計和問計於民相統一,為中國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發揮了重要作用,也為其他國家探索發展道路提供了有益借鑒,期待“十五五”規劃為中國式現代化發展提供新的戰略引領,為全球發展提供更多確定性和穩定性。
“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體現”
1953年第一個五年計劃實施以來,中國從一個積貧積弱的農業國,發展成為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1.3萬美元、制造業增加值佔全球比重近30%、綜合國力居世界前列的國家,這是人類歷史上絕無僅有的發展奇跡。中國能夠創造這樣的發展奇跡,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在於中國共產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形成了五年規劃的顯著制度優勢,確保了規劃在編制中充分體現黨的戰略意圖,也確保規劃實施中能夠有效調動和匯聚各方力量。
“自首次實施以來,中國的五年規劃一直是引領國家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重要制度安排。”印尼—中國伙伴關系研究中心主任維羅妮卡·薩拉斯瓦蒂表示,五年規劃的獨特價值在於其前瞻性與統籌性。同時,五年規劃注重區域協調與公平發展,例如,通過西部大開發等戰略縮小地區差距、增強社會韌性,並以規劃的連續性和政策落地保障社會穩定與民眾福祉。中國歷史性地解決絕對貧困問題便是這一制度優勢的充分體現。
古巴哈瓦那大學國際經濟研究中心資深研究員路易斯·費爾南德斯認為,中國的五年規劃是一種確保國家經濟長期穩定發展的治理模式。這種模式以對中國經濟的深入研究為基礎,對國內外發展環境和風險挑戰進行評估與分析,綜合來自社會各界的意見,制定符合具體發展階段的政策,使國家發展在復雜多變的國際環境中保持方向明確、步伐穩健。
“中國五年規劃最顯著的優勢在於提供了清晰、連貫的戰略指引,確保了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巴西弗魯米嫩塞聯邦大學教授、國際問題專家埃萬德羅·卡瓦略表示,不同於一些國家因政府更迭導致的政策搖擺,中國的五年規劃使國家發展目標一以貫之、保持穩定。
曾擔任日本銀行北京事務所首任所長的日本帝京大學教授露口洋介長期關注中國經濟發展。他觀察到,在“十三五”和“十四五”時期,中國經濟在保持穩定增長的同時,逐步向高質量發展轉變。“這充分表明,通過五年規劃明確經濟重點領域和發展目標,中國經濟得以更加高效、穩定地增長。”露口洋介說。
尼日利亞中國研究中心主任查爾斯·奧努納伊朱表示,五年規劃作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重要方式,是確保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社會長期穩定的重要頂層設計,既能激發市場活力,又能通過政府引導合理配置公共資源,共同服務於國家發展目標。
“中國的五年規劃不僅是經濟發展規劃,更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體現。”泰國正大管理學院中國—東盟研究中心主任湯之敏表示,五年規劃的優勢在於將長期戰略性與中期靈活性相結合,中央統籌、地方分解、部門協同,下好“全國一盤棋”,推動中國經濟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通過創新驅動、綠色轉型等引領經濟結構升級。
“充分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通過五年規劃的制定和實施,中國共產黨將戰略目標與發展政策、具體舉措有機統一起來,確保黨的政治理想和奮斗目標轉化為人民群眾滿意的美好生活現實。
“中國共產黨善於總結經驗,具有強大的自我革新和保持活力的能力。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五年規劃能夠一以貫之、有效落實的根本保証。”奧努納伊朱表示,初期,五年規劃主要側重於經濟發展,隨著時間的推移,人民生活改善、勞動就業保障等方面內容不斷增加。到了“十四五”規劃,民生福祉類指標佔比超過了1/3,“這充分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中國五年規劃的制定與實施過程充分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和問計於民的治理哲學。在這一過程中,專家學者和普通民眾的意見被納入決策考量,有助於實現利益協調與區域平衡。”費爾南德斯認為,這一制度安排不僅保障了政策的科學性和包容性,還體現了政府致力於改善民生、縮小地區與社會差距,使發展成果更多惠及全體人民。
“中國五年規劃的成功離不開中國共產黨的集中統一領導。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確保了國家發展戰略的延續性,形成了方向一致、層層遞進的政策體系。”薩拉斯瓦蒂表示,中國共產黨在五年規劃實施過程中將中央戰略與地方探索有機結合,如上海、深圳等地先行先試創新舉措,再推廣至全國,體現出制度的靈活性與包容性。中國實施五年規劃的成功經驗充分展示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科學規劃與制度優勢相結合所釋放的強大發展動能。
在卡瓦略看來,五年規劃的制定過程,本身就是中國共產黨發揮領導作用、集中各方智慧的生動體現,“規劃制定經過黨內充分討論、廣泛征求社會各界意見,最終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批准,這個過程確保了決策的科學性與民主性。”
“為全球發展提供了寶貴的確定性和穩定性”
以五年規劃為鮮明特色的國家發展規劃體系,是觀察和理解“中國之治”的重要窗口,不僅為國家治理范式的創新貢獻了中國智慧,也為發展中國家推進現代化進程提供了極具借鑒意義的中國方案。
“中國的五年規劃不僅著眼於國內,更具備全球視野。比如,‘十四五’規劃中關於綠色低碳發展目標的設定,不僅是中國自身的轉型承諾,也是對全球氣候治理的重大貢獻。在充滿不確定性的當下,中國通過制定和實施中長期規劃,為全球發展提供了寶貴的確定性和穩定性。”卡瓦略認為,“十五五”規劃將繼續為低迷的世界經濟注入中國動力,為廣大發展中國家就如何通過戰略規劃實現自主發展提供有益借鑒。
露口洋介認為,中國的五年規劃為世界各國提供了與中國加強經濟聯系,共享中國經濟穩定、高質量發展成果的機遇。
“中國的發展經驗給許多國家提供了啟示:通過科學規劃、務實創新與包容合作,可以在動蕩與不確定的國際環境中保持發展的穩定性與前瞻性。”費爾南德斯表示,這種基於共同未來理念的治理模式,為構建多極化世界秩序提供了重要參考。
“中國的五年規劃展現出戰略遠見和強大穩定性,對包括尼日利亞在內的發展中國家具有深刻啟示意義,為全球發展提供了寶貴的確定性和可預見性。”在奧努納伊朱看來,中國是全球和平與繁榮的關鍵貢獻者。
“今年5月,東盟宣布了旨在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的五年戰略規劃,越南、老撾、印度尼西亞等地區國家也不同程度借鑒了中國五年規劃發展經驗。這充分証明,中國的五年規劃為世界提供了一種以共享發展理念化解零和思維的穩定發展方案。”湯之敏表示,期待“十五五”規劃進一步引領中國繼續做全球經濟發展的穩定錨,為全球市場增添更多信心和力量。
(本報北京、雅加達、墨西哥城、裡約熱內盧、東京、約翰內斯堡、曼谷10月23日電 記者姜波、曹師韻、謝佳寧、陳一鳴、朱玥穎、鄭翔、楊一)
《 人民日報 》( 2025年10月24日 02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