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北京用心用力增進民生福祉

人民城市裡的溫暖注腳(民生一線觀察)

本報記者 李建廣 施 芳

2025年10月24日09:0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圖①:北京市東城區安定門芙蓉養老照料中心的老人在戶外聊天。
  新華社記者 李 欣攝
  圖②:北京市朝陽區托育綜合服務中心內的兒童在玩耍。
  新華社記者 李 欣攝
  圖③:北京市西城區椿樹街道小小椿芽托育園內,老師帶領小朋友做手指操。
  左 靜攝(人民視覺)
  圖④:椿樹街道國安銀柏養老照料中心,志願者為老人送福字。
  劉 艷攝(人民視覺)
  圖⑤:椿樹街道國安銀柏養老照料中心外景。
  劉 艷攝(人民視覺)

  北京市西城區椿樹街道,有條南北走向的紅線胡同。胡同不長,卻分布著一家區域養老服務中心、一家社區養老服務驛站和一家托育中心。

  胡同南口,早晨的陽光洒進椿樹街道養老服務中心,83歲的康大爺和共同生活在這裡的老人們正在吃早飯。“原來家裡擠,各方面照顧起來不方便。您瞧!我爸現在精神頭兒多好,身體也硬朗了。”康大爺的兒子說。

  沿著胡同往裡走,市民倪先生推著嬰兒車,剛把兩歲半的女兒送到小小椿芽托育園。“離家近,價格實惠,四合院的環境又好。省心!”倪先生說。

  “一老一幼”是大多數家庭的主要關切。老有所養、幼有所育,是人民城市溫暖的注腳。近年來,北京把人口高質量發展和民生工作相結合,重點聚焦“一老一幼”,在增進民生福祉上用心用力。

  增供給——

  把養老托育服務嵌入社區

  “糖醋裡脊、香菇油菜、番茄巴沙魚各來一些,再來一個紫薯開花饅頭……”年過八旬的陳淑君是海澱區紫竹院街道養老服務中心的“常客”。

  陳淑君的兒女平時工作忙,老人的一日三餐是他們以往最頭疼的問題。去年1月,北京首個區域(街道)養老服務中心——紫竹院街道養老服務中心開業,解決了一家人的煩心事。“味道挺好,分量足也衛生,家門口就能吃上熱乎飯,孩子們放心,我也省心!”陳淑君說。

  近年來,北京持續完善普惠養老服務供給,2024年已建成105家區域養老服務中心。“未來,將繼續在老齡化程度高、‘老老人’密集的街道鄉鎮建設區域養老服務中心,努力實現‘老老人’在哪裡,設施供給就在哪裡、服務就跟進到哪裡。”北京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一老一幼”是社區的常住居民,把“一老一幼”服務送到家門口,北京支持社區(小區)公共空間嵌入功能性設施和適配性服務。

  “聽說我們街道有了托育服務,離家近又接送方便,就趕緊把娃送來了。”家住豐台區六裡橋街道的林女士談起送孩子入托的決定時說。

  如何把托育點嵌入街道社區?林女士所說的這家托兒所,正是北京市第一家街道“托兒所”——北京市社區兒童中心。場地由街道免費提供,托育服務交給第三方運營機構,專業的托育服務更加方便可及。“這裡除了提供全天和半天托班,還提供‘計時托’服務,為臨時有事的孩子家長救急。”保育員王碩介紹。

  為有效增加托位供給,北京廣開思路,豐富托育模式。“我們以幼兒園辦托為主渠道,社區和托育機構辦托為重要依托,單位辦托為有效補充,不斷優化托育服務供給結構,滿足‘小小孩’多元化的托育需求。”北京市教委相關工作負責同志表示。

  破難題——

  推進普惠托育試點,發放適老化改造補貼

  談起托育,孩子在西城區芽朵托育的趙先生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家裡老大送托時,每個月要6600元。現在碰上轉普惠,老二每個月只要3600元,實惠!”

  “轉普惠后,來咨詢、送托的家長明顯多了,我們的經營收入也更平穩、更有保障了。”芽朵托育負責人滕明申也算了一筆賬。

  兩筆賬,讓更多家庭和托育機構得實惠,帶來滿滿的獲得感。北京托育機構園所轉普惠后,收費價格下降,緩解了不少家庭的壓力。

  降成本促普惠,北京還打出了一套政策“組合拳”:將托育機構水電氣熱納入居民價格執行,為普惠托育機構提供保險支持……開展普惠托育試點工作兩年來,北京普惠托位已經達到3.5萬個。“接下來將進一步優化普惠托育服務支持政策,推動普惠托育服務成本可控、價格可接受。”北京市教委相關工作負責同志說。

  居家養老,老年人最擔心因無扶手、有門檻、地面不防滑等居家環境因素造成摔倒。適老化改造,如何破解這一難題?北京圍繞老年人家庭場景,給出答題思路。

  “來,進屋瞧瞧。”在西城區白廣路6號院,靳文翠老人帶著記者走進適老化改造后的家。“馬桶高矮正合適,安了把手起身不費勁。廁所外台階改成緩坡,我行動方便了,女兒也省心很多。”老人腿部關節不好,以往在家裡走路都小心翼翼。2022年7月,得知牛街街道組織適老化改造,老人立即報了名,3項改造項目總花費5883元,個人自付2941.5元,其余全由政府補貼。

  此外,北京為符合條件的經濟困難老年人發放居家適老化改造補貼進行改造,努力做到“願改盡改”。

  優服務——

  在制度、設施、人員等方面保障安全安心

  走進西城區白紙坊街道養老服務中心,隻見每張床位旁都擺放著一台智慧照護終端。工作人員拿起老人的身份卡一刷,個人信息、照護計劃立即在屏幕上顯示出來。根據設定的照護計劃,護理員為老人喂飯、清潔……服務完成之后“打卡”,系統自動生成、全過程記錄。“通過智能設備可以及時獲知老人在養老機構的照護情況,感覺特別安心。”一名老年人家屬說。

  目前,北京已在全市500多家養老機構部署了1.2萬台智慧照護終端,基本覆蓋養老機構的失能老年人照護。

  技術創新,也少不了政策支持。北京不斷加強監管力度,高標准保障養老托育服務質量。

  “家長最關注的是孩子的人身安全、食品安全,再有就是托育質量。”小小椿芽托育園園長李駿楠說。

  “托得起”還要“放心托”。在安全方面,北京市衛生健康委等部門聯合出台了《北京市托育機構綜合監管實施方案(試行)》,搭建起跨部門綜合監管制度﹔在質量方面,出台《嬰幼兒托育機構服務規范》,從制度要求、人員及配備、安全、衛生與健康4個方面提出要求。

  安全安心,也離不開高素質的從業者。2020年以來,北京累計培訓托育機構負責人、托班教師、保育員等萬余人次,通過增量擴容、提質增效、拴心留人“三大工程”,加強人才建設。

  “我們已初步建立起機構自查、行業自律、政府監管、社會監督‘四位一體’的綜合監管體系,將重點圍繞機構准入、人員資質、衛生保健、安全生產等風險環節持續加強監管。”北京市教委相關工作負責同志說。

  《 人民日報 》( 2025年10月24日 17 版)

(責編:任佳暉、任一林)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