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濃濃煙火氣 溫暖老人心(暖聞熱評)

陳炳旭

2025年10月28日08:1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人物】村黨支部書記龐富強

  【故事】“晌午飯來咧,趕緊拿碗!”每近飯點,陝西西安藍田縣裡峪灣村總能聽到這樣一聲鄉音。駕駛一輛三輪車,村黨支部書記龐富強把熱氣騰騰的飯菜送到村中留守老人家門口。分量足還天天換花樣,一餐僅需兩元錢。龐富強把送餐日常拍成視頻,積攢了人氣,還幫村裡賣起特產。有人問他累不累,他說:“村上都是些爺爺奶奶,自己只是盡了一個晚輩該盡的義務。”

  【點評】

  小事見真情,實事暖人心。定價兩元錢,讓老年人負擔得起又過意得去,送的是體面也是心安﹔送餐到戶,既能照顧老人在家用餐的習慣,又能順路到老人家中訪民情、談心事、解難題,把牽挂與關懷悄然送至身邊。“2元午餐”何以贏得贊譽?“看得見”的善舉背后,藏著許多“看不見”的巧思。一舉多得,把好事辦好、實事辦實,靠的是為民服務的初心、扎根群眾的方法。

  近年來,隨著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各地積極探索,“長者食堂”“社區食堂”“老年餐桌”等服務模式在城市社區較快普及。而在廣闊的農村地區,老齡化問題同樣不可忽視,且與城市相比,農村地區往往還伴隨著留守老人、人口空心化等復雜情況。推動必要的助餐服務下沉,讓農村老年群體能更便利、更舒心地吃上一頓熱乎飯,是建設老年友好型社會的應然之舉。在這方面,裡峪灣村的有益探索收獲了不錯的階段性成效,具備一定啟發意義。

  不過也要看到,對顧客來說,一頓好的大餐既要“合胃口”,也要“易消化”,於老年助餐服務而言亦是如此。不同地方情況千差萬別,不能在實施方式上“一招鮮吃遍天”、評價標准上“一把尺子量到底”,需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比如,有的地方村居規模小、分布較為分散,送餐模式的成本就需要考量。又如,收費標准如何平衡服務的公益性與可持續性,與每個地區自身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息息相關,需要“精打細算”。這些問題很難有通解,必須把調研做實,把措施謀細。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今年印發的《關於進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著力解決群眾急難愁盼的意見》提出:“充分利用社會化資源,因地制宜發展老年助餐服務。”在上海,多家老字號餐飲企業加入社區食堂行列,在用老字號的味道喚醒老年人味蕾的同時,也有助於老字號品牌傳播、客流增長。四川遂寧經開區,當地探索公建民營合作模式,由政府免費提供場地、設施設備,引入第三方經營食堂,有的運營企業還將盈利的10%納入社區慈善基金,用於對60歲以上老人提供用餐補助。

  歸根結底,老年助餐服務是一項兼具普惠性、市場性、公益性的養老服務,不是“百米跑”而是“耐力賽”。從政策托舉到企業挑擔,從政府獨奏到社會合唱,凝聚更廣泛的資源和力量,全社會老有所養的能力和質效才能不斷提高。

  截至2024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3.1億,佔總人口的22%。與龐大的老年人口數量相伴而生的,是我國老年群體日益多樣化、差異化、個性化的養老需求。柴米油鹽、衣食住行,精准解決好困擾老年人的各種生活小問題,才能寫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治理大文章。在“作於細”中“成其大”,在“最尋常”處“見真章”,期待有越來越多受到群眾認可的服務,為廣大老年人的生活帶來更多福祉。

  《 人民日報 》( 2025年10月28日 05 版)

(責編:彭靜、彭曉玲)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