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探索“未訴先辦”模式,累計主動發現17萬條民生訴求線索
本報記者 程遠州
2025年10月28日08:1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核心閱讀
在深圳,市民“隨手拍”給公共設施提建議、對城市生活提要求,往往能得到相關部門的快速響應。這背后,是深圳對民生訴求“未訴先辦”的探索,在城市治理中實現公眾積極參與和部門及時整改的“雙向奔赴”。
一名被稱為“卷尺哥”的廣東深圳市民近日走紅網絡。兩年多來,他帶著一把卷尺行走街頭,專門給公共設施提建議,比如,人行過街天橋的坡度寬度不合理、路面破損存在安全隱患等,累計拍攝並發布千余條視頻。他反映的問題大部分得到了相關部門的快速響應整改,網友對此紛紛點贊:“不愧是‘深圳速度’。”
市民“隨手拍”為何能讓部門“速整改”?深圳市政務服務和數據管理局局長周劍明表示,深圳從去年開始探索民生訴求“未訴先辦”,主動從互聯網平台上發掘線索,迅速辦理,在城市治理中實現公眾積極參與和部門快速響應的“雙向奔赴”。
從盯平台到盯全網
“是不是哪位領導派人盯著我賬號?”視頻中指出的市政設施問題很快就得到解決,“卷尺哥”一度很疑惑。
“我們當然沒有‘盯著賬號的領導’,但是有一套盯著民生事項的平台和機制。”周劍明說,從去年開始,深圳在“接訴即辦”的基礎上探索“未訴先辦”,對包括抖音、微博、微信視頻號等在內的42個網絡平台信息進行收集分析,核實線索后形成工單並督辦,建立起“線索發現—內容核實—主動立案—跟蹤督辦”的閉環機制。
作為一座管理人口超過2000萬、商事主體超過400萬的超大城市,如何精准高效響應市民訴求,破解城市管理堵點、難點,是深圳面臨的考題。
2022年,深圳以民生訴求綜合服務改革為突破口,創新打造了全流程可視、全流程閉環的“@深圳—民意速辦”平台,市民在任一渠道反映訴求,都匯集到平台統一受理、一體分撥,一張工單跟到底。在此基礎上,平台系統性收集分散在各個網絡平台上的民生訴求,探索“未訴先辦”。
從盯平台到盯全網,成效顯著:目前,“未訴先辦”機制已累計主動發現17萬條線索,核實后形成5000余件工單,大部分訴求問題得到有效解決,推動民生訴求工作從被動受理轉變為被動主動相結合。
“除了‘卷尺哥’反映的道路管理問題,消防安全、交通運輸、公園管理等跟市民生活息息相關的領域也是我們關注的重點,新機制也推動了部分歷史遺留問題的解決。”周劍明說。
今年9月,一名網友在“卷尺哥”發布的視頻下留言稱,寶安區海谷科技大廈旁邊一處階梯嚴重破損,一腳踩下去可能陷落。“@深圳—民意速辦”平台發現此條線索后,當天就聯動寶安區石岩街道現場走訪查實台階石板損壞情況,核實后立案並向承辦單位發起督辦。很快,該處台階的破損位置完成修補。
從各自辦到合力辦
“卷尺哥”在視頻裡記錄了相關部門響應的速度,獲得不少網友點贊。從發現線索到完成整改,“@深圳—民意速辦”平台高效運轉的背后,是多個政府部門的協同響應。
走進深圳市政務服務和數據管理局民生訴求服務中心辦公場地,一排排電腦屏幕閃爍,接線員們忙碌不停。
“很多訴求事項涉及多個部門,以前各部門‘單打獨斗’,很難推動問題的整體性解決,現在所有訴求事項都會匯集到這裡。”民生訴求服務中心主任丁慧介紹,深圳打通部門、區域、層級壁壘,將原有的537個民生訴求渠道統一歸口到“@深圳—民意速辦”平台,實現一站式辦理。在智能機器人輔助下,緊急類訴求30分鐘內、一般性訴求兩小時內就會被分撥到責任單位。
“涉及安全隱患、基本生活保障等情形的訴求,系統會標記為‘加急’並優先轉辦、加強督辦,相當於設立綠色通道。”丁慧說。符合“加急”情形的工單分撥到責任單位后,也會第一時間得到響應。
10月20日,“卷尺哥”發布視頻反映鹽田區深鹽路與東海路交叉口道路坑窪不平,存在安全隱患。10月21日上午,工人們已在現場設置施工圍擋,進行瀝青清除作業。
“接到工單后,我們在交通、交警等部門支持配合下,制定了交通疏解方案,預計一個月左右能完成路面的修復施工。”深圳市鹽田區建筑工程事務署工程二部部室負責人李雨峰說。
訴求涉及多個部門時,如何鎖定主要責任單位,避免推諉扯皮?深圳編制了民生訴求領域“三張清單”:一是事項目錄清單,將各類訴求細化為18個大類4000多項﹔二是民生訴求職責清單,以最小顆粒度厘清各部門職責邊界﹔三是各責任單位自行編制的具體實施清單。通過“三張清單”確保每個訴求事項都有人管、有人應,實現即時精准分撥。目前,平台一次派單成功率達到98%。
此外,深圳還建立了首辦負責制和快處快裁制。對實際辦理中存在爭議的事項進行快速裁決,確定首辦單位先行辦理工單。對確實存在監管空白或職責交叉的,會同編制部門及時開展協調會商,動態調整職責清單,消除城市治理空白點,杜絕部門之間“踢皮球”。近一年來,深圳圍繞新經濟、新業態,累計開展了20個批次的事項調整。
從辦成一件事到辦好一類事
修復破損路面、挪走擋路的樹,解決這些問題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避免同類問題反復出現。從2024年初開始,深圳全力推動“類案治理”,不僅要辦成一件事,更要辦好一類事。
周劍明介紹,平台通過大數據分析研判,及時掌握民生痛點和隱患苗頭,針對預付式消費、道路品質等30多項高發類案進行主動發現和動態分析,各區各部門全面開展針對類案訴求的“每周一議”“每周一評”,分析這類高頻訴求出現的表面原因和根本原因,推動源頭治理。在全市層面,市委書記每半年召開一次全市范圍的民生訴求推進會,市長每月聽取專題匯報,把群眾反映的每一件小事,都當成關鍵大事來辦。一年多來,諸如水電氣加價、預付式消費維權等涉及群眾利益的問題得到不同程度的解決。
在深圳,和“卷尺哥”一樣積極參與城市治理、提出金點子的市民還有很多。據統計,自“@深圳—民意速辦”平台上線以來,累計收到市民反映關於城市管理和治理的意見建議超32萬條。其中,2000多人提了10次以上的意見建議,80多名“點子王”每人獻計超百次,一批涉及市容環境、公共安全等的城市治理隱患得到及時整治。
(黃曉航參與採寫)
《 人民日報 》( 2025年10月28日 11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