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8日08:5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國企活力效率提升 生產經營穩中向好
本報記者 張天培
10月27日,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八次會議舉行聯組會議,就關於2024年度企業國有資產(不含金融企業)管理情況的專項報告進行專題詢問。國務院副總理張國清、國務院國資委主任張玉卓、財政部副部長郭婷婷、科技部部長陰和俊、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部長王曉萍、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李春臨、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辛國斌、國務院副秘書長孫廣宇等到會回答了常委會委員、專門委員會組成人員以及全國人大代表的發言詢問。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財經委副主任委員安立佳第一個提問:“近年來,深化國資國企改革主要採取了哪些舉措、取得了哪些成效?”
“國務院持續推進國有企業改革走深走實,有力促進了國有企業面貌發生深刻變化、活力效率得到提升、生產經營穩中向好、在關鍵時刻發揮了關鍵作用。”張國清說,本屆政府以來,國有經濟布局結構調整取得積極進展,服務國家戰略能力持續增強﹔國有企業科技創新體制機制逐步優化,創新能力持續提升﹔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進一步健全,企業發展動力活力持續激發﹔國資監管體制機制改革深入推進,監管科學性有效性持續加強。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財經委委員朱明春十分關心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的情況。
李春臨回答:“推進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重點是干什麼和怎麼干的問題。優化什麼、調整什麼,需要緊緊圍繞國有經濟的功能定位,調整存量結構,優化增量投向。黨的十八大以來,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取得了重要進展,主要表現在產業布局不斷完善,區域布局不斷優化,國有企業戰略性重組、專業化整合取得了重要進展。”
“‘十四五’以來國資國企保值增值的情況怎麼樣,國有企業的資產規模、國有資本權益等呈現出怎樣的趨勢變化?”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財經委委員劉修文接著提問。
郭婷婷表示,“十四五”時期面對外部壓力加大、內部困難增多的復雜嚴峻形勢,各地區、各部門和廣大國有企業深入推進改革創新,有力應對風險挑戰。這期間,全國國有企業的資產總額從“十三五”末期的268.5萬億元,增長到2024年末的401.7萬億元﹔所有者權益從97萬億元增長到141萬億元﹔國有資本權益從76萬億元增長到109.4萬億元,年均增速分別達到了10.6%、9.9%和9.5%。
2023年啟動的國有企業改革深化提升行動,今年已經進入收官階段。全國人大教科文衛委副主任委員田學軍提問:“3年來重點任務完成情況如何?取得了什麼樣的成效?”
“國有企業改革深化提升行動期間,國務院國資委會同各有關部門、地方政府聚焦增強國有經濟戰略功能,有力推動國有資本合理流動和優化配置﹔聚焦激活國有企業發展潛能,有力破除制約高質量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聚焦提升國資監管的整體效能,有力統籌‘放得活’與‘管得住’,總體進度符合預期,有信心在年底前高質量完成主體任務。”張玉卓的回答很有底氣。
自由提問環節,全國人大環資委委員向巧第一個舉手提問:“‘十四五’時期,在推動國有企業科技創新、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融入國家創新體系方面有哪些政策舉措,進展和成效如何?”
陰和俊圍繞強化政策支持力度、推動國有企業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打造國家戰略布局科技力量等3個方面進行了詳細回答。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財經委委員歐陽昌瓊為國資國企改革取得的顯著成效點贊,同時提問:“國有企業創新驅動發展,怎麼解決‘卡脖子’問題?”
辛國斌首先介紹了中國中車集團牽頭的CR450高速動車組成功下線、中國船舶牽頭建造的大型豪華郵輪“愛達·魔都號”等重要突破,並表示:“十五五”時期,將重點支持國有企業推動上下游、協同產學研,開展聯合攻關,加快重點領域的突破﹔一體推進技術攻關、成果應用和生態構建﹔深度融入全球產業鏈,維護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暢通。
“綠色引擎”激發鄉村全面振興活力
本報記者 張天培
10月26日,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八次會議聽取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李鴻忠作的全國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關於檢查《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實施情況的報告。
據介紹,森林法有效實施為美麗中國建設奠定堅實基礎。目前,全國林地面積達到42.53億畝,森林面積超36億畝,森林覆蓋率達25.09%,森林蓄積量為209.88億立方米。2012年以來,我國累計營造林超11億畝,人工林保存面積全球第一,為全球貢獻了約25%的新增綠化面積,成為世界上增綠最多最快的國家。2024年,全國林草產業總產值達到10.496萬億元,成為激發鄉村全面振興活力和實現共同富裕的“綠色引擎”。
報告指出,我國已經形成由各級地方黨委、政府主要負責同志擔任林長,覆蓋省、市、縣、鄉、村五級的林長體系,推動全國130余萬名各級林長帶頭壓實責任。
國務院有關部門制定林權地籍調查標准,已完成7個國家重點林區自然資源確權登記和37個森林資源確權登記。不斷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全國共發放林權証1億多本,實現“山定權、樹定根、人定心”。
國務院有關部門將森林保護修復納入“十四五”規劃,明確全國森林覆蓋率約束性指標﹔制定實施林業草原保護發展規劃綱要等,為科學合理保護利用森林資源提供規劃引領。
報告分析了貫徹實施森林法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提出要科學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依法提升森林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落實保護優先、保育結合要求,依法加強森林資源管理能力﹔依法推進和深化林業改革發展,充分調動集體、林農護林興林的積極性﹔積極探索森林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依法促進生態價值轉化。
報告強調,要進一步健全完善林業法治體系,強化執法剛性,以最嚴密的法治保護森林資源,推動立法、執法、司法、普法形成完整閉環。
全面提升食品全鏈條質量安全保障水平
本報記者 彭 波
10月26日,在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八次會議上,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蔡達峰作了全國人大常委會執法檢查組關於檢查《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實施情況的報告。
報告指出,食品安全法自2015年全面修訂實施以來,國務院及各部門、各地方認真貫徹實施法律規定,強化食品安全監管,近5年來食品安全評價性抽檢合格率持續保持高位。
報告表示,食品安全法配套法規制度建設不斷加強,國務院修訂食品安全法實施條例,市場監管總局等部門制定《食品生產許可管理辦法》等部門規章及系列規范性文件,推動食品安全法各項規定落實落細。國家衛生健康委制定《食品安全標准管理辦法》等多項規定,累計發布食品安全國家標准1693項,涉及各類食品安全指標2.3萬項。
國務院食安委成員單位由14個擴充到24個,各地均比照成立相應機構,健全運行機制。各地各部門認真落實中辦國辦關於進一步強化食品安全全鏈條監管的意見,將食品貯存、運輸、寄遞、配送以及網絡食品、餐飲服務等環節的責任主體納入監管范圍,明確相關部門監管職責,促進食品安全全鏈條、各環節監管的有機銜接。
市場監管總局印發食品生產經營企業以及集中用餐單位落實食品安全主體責任監督管理規定等部門規章,配套發布95項食品安全風險管控清單。推動全國309.8萬家食品生產經營企業配備115萬名食品安全總監、949萬名食品安全員,“日管控、周排查、月調度”成為企業風險防控的常態化措施。
對此,報告建議要加大食品安全標准體系建設和實施力度,統籌推進學校及周邊食品安全工作,強化網絡食品等新業態食品監管,健全進口食品相關法律制度,全面提升食品全鏈條質量安全保障水平。報告還建議盡快啟動食品安全法全面修訂工作,針對近年來食品安全領域出現的一些新情況、新問題,進一步細化相關規定,壓實各方責任,補齊法律短板。
中國海事司法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
本報記者 張 璁
10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張軍在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八次會議上,作了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海事審判工作情況的報告。
報告顯示,我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海事審判體系最完善、案件數量最多、案件類型最豐富的國家。年收案量從1984年的18件增至2024年的3.44萬件,截至2025年9月,累計收案63.8萬件,標的額逾4.5萬億元。中國海事司法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累計受理涉外海事案件8.8萬件,涉及146個國家和地區,越來越多外國當事人在所涉爭議與我國沒有實際聯系情況下,主動選擇在中國海事法院訴訟。2013年至2025年9月,海事法院依法扣押船舶9207艘次,拍賣船舶3983艘次,扣押、拍賣船舶數量和效率均居世界前列。
在堅決維護國家主權和海洋權益方面,報告指出,最高法2016年發布關於審理發生在我國管轄海域相關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為維護我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涉海部門對我管轄海域實行綜合管理明確了具體法律依據。人民法院依法對我管轄海域全面行使司法管轄權,堅決維護我海洋權益。設立三沙法庭,在西沙晉卿島設“海上巡回法庭島嶼審判點”,對我管轄海域實施全方位有效司法管控。
張軍還介紹了服務保障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相關情況。
報告指出,要加強海事訴訟服務體系和能力建設,完善涉外民事法律關系中當事人依法約定管轄、選擇適用域外法等司法審判制度,促推海事仲裁制度規則創新,完善訴訟與調解、仲裁的銜接,不斷增強我國海事糾紛解決機制的吸引力。提升准確適用國際條約和國際慣例的能力,持續發布指導性案例、典型案例和雙語、多語種海事審判白皮書,建好英文版海事案例庫和跨境法律服務機制,不斷增強我國海事審判規則引領力。深度參與全球海洋治理,積極參與國際公約、示范法和交易示范規則磋商。拓寬海事司法國際交流合作渠道,講好中國海事司法故事,更好傳播海事司法的“中國聲音”。
《 人民日報 》( 2025年10月28日 04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