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天富
2025年11月10日09:2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質量效益。
——摘自“十五五”規劃建議
前不久,在海南三亞的中國農業科學院國家南繁研究院試驗基地,我們團隊為幾株特殊的大豆辦了場“周歲生日會”。從去年11月播種至今,它們已長到兩米高,莖稈粗壯。這些“大豆樹”,是我們多年科研工作的成果。
我與大豆打了30多年交道,對大豆有著深厚的感情。大豆很“聰明”,能敏銳捕捉到夏至后每天日照變短、黑夜漸長的細微訊息,啟動開花結莢過程。大豆也很“執拗”,對光溫極為敏感。選育一個優良新品種,往往需要10到12年。近年來,育種周期成為我國大豆育種研究的關鍵。
如何加快品種更新?我們團隊把主戰場搬到了海南三亞的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這裡光溫條件優渥,是天然的育種加速器。過去,科研人員像候鳥一樣,隻在冬季來這裡給育種材料上個“寒假補習班”,進行加代繁殖。近年來,我們努力推動一場從“南繁”到“南育”的轉型——要把這裡從季節性的中轉站,建成全流程、現代化的育種創新基地。
但大豆是典型的短日照作物,大部分北方品種被引到低緯度的海南后,會提前開花,植株也會變得矮小,難以進行關鍵的雜交操作,而雜交正是培育優良品種的源頭。如何破解這個難題?
我多年一直研究大豆的光溫反應。我們利用對大豆生物鐘的理解,結合現代LED補光技術,在海南創造出人工可控的“長日照”環境,讓原本水土不服的北方大豆也能長得高大健壯,為大規模的雜交提供優良“母本”。我們還建立了中國大豆核心親本花粉庫,把採集好的花粉在低溫冰箱裡保存起來,可隨時取用,讓雜交育種從每年短短半個月擴展到可全年進行。
通過一系列技術突破,我們構建起田間規模化條件下“一年多代”工程化育種體系,來自世界各地的優良大豆基因在三亞匯集、碰撞,育種周期從傳統的10到12年縮短至7年左右。經過南北、中外種質融合,我們培育的品種中,既有能在熱帶長成“大豆樹”的長童期材料,也有能適應北緯55度氣候的超早熟品種。從南到北,我們拓展了大豆的適應邊界,為中國大豆“走出去”提供了堅實的種源基礎。
目前,我們正在構建“北京抓基礎、海南研技術、黑河出良種”的聯動新格局,為北方主產區源源不斷地輸送帶有新基因、新性狀的大豆品種“新鮮血液”。我們還與多學科專家團隊合作,把人工智能、基因組選擇等最新技術融入育種體系,讓育種更精准、更高效。
我今年62歲了,但我覺得自己正迎來事業的又一個春天。能把自己畢生所學,應用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這個“國之大者”上,我感到無比幸福。展望“十五五”,我相信通過我們的努力攻關,一定能為中國大豆裝上更強勁、更智能的“中國芯”。
(作者為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國家南繁研究院大豆南繁育種技術創新團隊首席專家,本報記者孫海天採訪整理)
■記者手記
讓南繁育種更有科技含量
一株高達兩米的大豆,不僅是令人稱奇的科研成果,更象征著育種產業正突破極限、拔節生長。
破局的關鍵在於科技創新。從季節性的“寒假班”到全流程的“育種工廠”,採訪中,韓天富用充滿想象力的比喻,道出了育種體系正在發生的變化。韓天富團隊把南繁基地的自然優勢與實驗室的分子技術巧妙結合,為培育更多高產優質的自主品種貢獻了力量。
採訪中,最打動我的是科學家對研究對象的深厚情感。韓天富把做科研比作“撫育孩童”,這份將個人興趣與國家需求緊密相連的情懷,支撐起數十年如一日的堅守與熱愛,讓前沿的育種理論結出豐碩的果實,把論文真正寫在祖國的大地上。
一粒種子,關系著糧食安全。展望“十五五”,期待更多像韓天富一樣的農業科學家,以創新為筆,以大地為卷,不斷提升育種的科技含量,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延伸閱讀
“南繁硅谷”如何實現育種效率大幅提升
南繁,是指利用我國海南島南部優越的光溫條件,進行農作物品種加代、繁育和鑒定的育種方式。據統計,新中國成立以來育成的農作物新品種中,超過70%都經過南繁。每年冬春,大批農業科研人員攜帶育種材料南下。這種模式能將育種周期縮短1/3至一半﹔然而,傳統的“候鳥式”南繁,存在研發力量分散、鏈條不完整等局限。
“十四五”時期,三亞聚焦國家戰略,加快建設崖州灣科技城,全力打造“南繁硅谷”,從傳統的季節性加代繁育,向集科研、生產、交流、成果轉化為一體的全鏈條創新轉型升級。
從“南繁”升級為“南育”,海南正從一個季節性的“育種基地”,逐漸轉變為一個集聚全球頂尖人才和技術的種業“硅谷”。如今的“南繁硅谷”,不僅有標准化的田洋,更匯聚了一批種子實驗室、種質資源庫和高通量表型鑒定平台等現代化設備。科研人員可以常駐這裡,開展從基因發掘到品種測試的全流程研發,育種效率大幅提升。這一轉變,將極大增強我國種業的原始創新能力,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供更加堅實的種源基礎。
(本報記者孫海天整理)
《 人民日報 》( 2025年11月10日 06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